尘年书事

       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,喜欢去图书馆。我去图书馆,不是去自习,我不是书虫,没有那么爱读书,只是喜欢在一排排的书架里走来走去,看各个年代留在书上的痕迹。

        在中戏上学的年代,那个时候中戏的图书馆很小,却真的很有特色,据说藏了很多解放前的孤本。但是那些学生是没有办法外借,甚至连看都不能看,全部封在四楼的大库。我想原因可能是因为借一本少一本吧,不管学生赔多少钱,这个孤本丢了就回不来了。因此这些书普通学生是从来看不到的。不过后来我和四楼的阿姨熟悉了,经常跑到四楼去看这些旧书。那个大库里,有这位风韵犹存的阿姨浓浓的迪奥香水混合着书尘的味道。我一个人可以在里面溜达很久,直到阿姨那清亮的嗓子在书道里想起。

       中戏查书没有电脑,只能在一排排的黄色小抽屉盒子里一页页地翻索引卡。抄了书的名目写到索书卡上,交给工作人员,每次只能索书四本。工作人员将索书卡放在小电梯里,运到上面给大库的老师,老师找到书又通过电梯运下来。这种方法既不科学,又不快速。因为没有电脑登记,经常索要四本书,却一无所获,因为都已经被借走了。而且楼下的老师总是等着一堆人交了索书单,才慢悠悠地放在电梯里。等到你借到书,怎么也是二三十分钟了。于是男生经常一边在操场打篮球,借了书,又去打半个小时,再回来拿。女生干嘛呢,可以去看人打篮球啊,反正中戏最不缺的是帅哥,简直是资源过剩到审美疲劳。

       除了中戏,那个时候也去学校附近的国子监自习和看杂志,国子监是我至今为止见到过的最有历史文化气息的图书场所。不知今日可安在?

       02年来到上海工作,从中戏到了上海师范大学,我一直形容自己好像一只老鼠掉进了白米缸。上师大是艺术特色的人文类的大学,因此文哲史藏书量极为丰富,可以借阅的戏剧艺术方面的书籍出乎我意料的远远超过中戏。在中戏我从来没有借到过的剧本,还是在上师大完成了自己的心愿。可能也是在那个时候爱上了去图书馆的日子。

       上师大在我进去工作的那年,新图书馆刚刚竣工,整个大楼一共有十二个阅览室,珍藏是和图书外借库。我最喜欢去的是四楼的大库,这里基本是2000年以前的中文图书,学生不可以上去。每一次,我去四楼,几乎都是一个人。每走一步,图书馆的灯就随着我的脚步自动感应亮起来。戏剧类的书籍在上师大问津者寥寥,每一次取书都要抹去厚厚的灰尘。书面黄又脆,抖一抖,好像要掉下面包屑的样子。大部分的书,都是第一次借,有一些看书后的印章,上一次的节约日期已经过去了几十年。我总喜欢和朋友说:我发挥了这些书籍的余热。不然他们真的要百年孤独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再后来,想去上海图书馆,却失望到极点。偌大的上海图书馆,开架的外借书只有小小的豆腐干一块。剩下大部分的书都需要开通参考借阅功能,押金一千元,年费50,这样可以由工作人员为你查找,借阅,等待时间大概20到30分钟。如果没有开通这个功能,那所有的书就只能在馆阅读。而且上海图书馆在一个前不着店后不找村的地方,一无地铁,二无巴士。据说最近正在修地铁,希望改善吧。

       不管什么时候,住在哪里,我总是喜欢随身带很多书。这次来法国,也是托朋友寄了四箱书。我不是书虫,在我,书是一个朋友,有他们在,好像是压箱宝,我不会孤独和害怕。把他们一叠叠放整齐,码好,看着书脊上的字,总是心安。小时候每个学期发新书,总是认认真真在小板凳上包好书皮。我的书从来不旧,除了字典。现在手上的法汉字典已经伤痕累累。我总是奇怪有些人怎么可以把书看的那么旧,那么脏,说到底还是不尊重。

        小时候看爸爸总是买回来一堆堆的书。父亲买书多是文学和历史,哲学,大概是因为他自修文学文凭的原因。一天他自学考试回来,笑嘻嘻说:怎么也记不起来《十日谈》是谁的作品,就在嘴边。我说:卜伽丘啊。“对啊,刚才考试的时候就是想不起来“爸爸后悔到。不过后来他还是通过了考试,全家到饭店大吃一顿以示庆祝!完全忘记吃什么,却一直记得他不记得卜伽丘。父亲爱书,每次搬家把书都收拾的整整齐齐,近来越发夸张,居然做了塑料牌,分门别类。A中国古代史B中国近代史C中国古代文学D中国近代文学……常看到别人说“家徒四壁”,我想我们家怎么也是家徒四壁书吧。总想把这话告诉爱书的父亲,总是忘记。

        来到法国,书还是不离身。不是爱读书,就是爱书。字如其人,书如其性。看一个人的书架就知道这个人的性情趣味,这是很准的。到巴黎,我就是老鼠掉进了满汉全席。巴黎有几多,这里先提一多(闻先生见谅):图书馆多。

       巴黎的市里图书馆一共58家,分布在巴黎的20各区。在任何一家图书馆都可以凭借身份证明办理免费图书卡,这张卡可以在不同的地方借阅20本印刷资料,为期三周,可以续借两次。如果需要借阅光碟资料,那就需要每年30欧的年费。借阅数量和印刷品一样。每家图书馆都有无线上网和一定的自习室。光是这个图书馆系统就已经可以借到足够多的书籍。

       我就读在三大,因此三大的学生还可以享受几家图书馆的免费待遇。第一就是三大本身的图书馆。法国大学的图书馆系统我只能赞叹,不能挑剔。不仅书藏丰富,而且每个系科都有自己的图书馆。像我所在的戏剧系,系图书馆的专门书籍藏量极为丰富,视听资料极多,对于论文写作大有帮助。同时三大学生还可以进入三个其他的图书馆:

1.       La bibliothèque Sainte-Geneviève(圣吉娜维弗 图书馆)

         

 这个图书馆的书不可外借,只能在馆阅读。图书馆就在先贤祠(pantheon)旁边,环境极佳。亨利四世中学就在不远,因此整个自修大堂充满了前来自习的优质中学生。人多,却不嘈杂,桌面宽大,舒服。wuozei只是每次外出必须刷卡,自由度上差了点。

  

2.       La bibliothèque interuniversitaire Sainte-Barbe (圣巴哈贝图书馆)

 这个图书馆到现在也没有去过。无发言权。

 

  

3.       La bibliothèque interuniversitaire de langues orientales(东方语言图书馆)

  

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我的至爱之一,但是只找到一张外观图。这个图书馆的中文书藏量惊人,尤其是有大量的台湾和香港的书籍。1989年以前的书籍通通只能在馆阅读,其他任借。该图书馆一共有三个馆藏地址,如果当时所需的书不在该馆,还可以从另外两个地方调书过来,一周后来取即可。

       我经常去的是主馆,就在塞纳河边的奥赛博物馆不远。通常周五的早晨我在jussieu巴黎七大(uniersite denis diderot)那边的剑道馆练完击剑,就骑上velib,一路沿着塞纳河,来到这个图书馆,沿路还可以欣赏巴黎圣母院。这个上午是我一周里最美好的时光。人生惬意不过如此。

  

       巴黎的图书馆还有很多,马上要去的国立图书馆(BNF)和蓬皮杜实在太大,要另立篇章才能写完全。而再回头看上海图书馆,简直觉得和国际化大都市的名头不符的可笑。这西装笔挺的巨人站起来,下身着了一条四角短裤,翻开西装领子是破了几个洞的老头衫。

       想起自己以前做的心里测试,我的人生隐喻是蝴蝶。这个倒是挺像我对书的态度,不像勤劳的蜜蜂到书里采集知识,只是为了那莫名的吸引翩翩其中,观其色,嗅其味,流连其中……

  

  

 

评论

© 右耳在别处 | Powered by LOFTER